2023年2月14日 星期二

尋求精神糧食

情緒管理/綜合/陳主新

人生到了一定年紀,應該隨時想到兩件事,一是數算過去的恩典,二是數算剩下的日子。若自覺恩典不多,不妨在剩下的日子尋求恩典。 

對此,社會工作者黃越綏說: 

// 有人問我,為什麼時代越進步,物資越豐富,生活越便利,交通越發達,智能科技更日新月異,但人類越來越不快樂,到處充滿憂鬱症、焦慮症、及自殺的情況。我無法具體談出理論來,只能以我多年來從事社會工作者,觀察的拙見分享。 

在物資缺乏時代,例如古早農業社會,戰爭或飢荒過後,取而代之的往往是精神糧食的層面,像對新知識的渴求、宗教的歸屬感、自由主義等,就成了填補生命不足的寄託。 

但工業革命後,商業行為及企業財團化取代傳統產業,市場的活躍與人力資源的豐沛,破除了迷信的框架,更打破鎖國的藩籬,共建了國際世界村。 

近代,更託了智慧高科技與醫療產業的發達,人的壽命延長,而且只要有電腦和手機,就可以搞定生活中的包羅萬象,視訊、網路行銷、快遞和外賣,都日夜穿梭在大街小巷。 

但也因為在追求物化的過程中,從沒有到有,從好到更好,從慢活、快活、到極致的生活。無止盡的追求刺激,卻留下永遠不滿足的烙印,看似創造新文明的巔峰,但何嘗不是人類在作繭自縛? 

一旦大環境改變了,社會的生活型態也會跟著改變,而個人在深受同化的情況下,不斷地在競爭中提昇了自我的價值,卻忽略了思路清晰的信念與目標。 

尤其人際關係中,最柔軟且最具意義的敦親睦鄰,守望相助、人溺己溺的博愛精神都在流失中而不自覺。人變得自私自利,就會越發覺得孤獨,寂寞和無助。 

身處在詭譎多變的時代,莫忘修身養性。如果心智脆弱得無法扛住各種壓力的挑戰,一昧用逃避卸責鑽牛角尖,不能勇敢積極爭取與承擔的結果,不只不快樂,也難怪憂鬱,焦慮等症狀隨影而行。// 

黃越綏說要修身養性,進一步問:如何進行,才能扛住各種壓力的挑戰?個人的看法是這樣: 

首先,應知道每個人是獨特的,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跟人比較,而是梭羅在《湖濱散記》說的:找到自己的北極星,一輩子往這個方向前進,這是抗壓的重要來源。因為自己的北極星可以讓生活有方向感,知道哪些以前無法做的事現在可以去做,就不會度日如年。 

其次,學習休閒遊玩。蒙田說:「兒童的遊戲是嚴肅的事情,遊戲讓小孩為成年做好準備」。可惜我們過去的教育系統大部分訓練我們工作。如果學會如何玩耍就很幸運,尤其在生命的最後二、三十年不應用來消磨時間。記住,上帝讓自己活著,學習永遠不嫌晚。 

最後,一個人要健康,除了關照飲食、運動,更需要關照心靈。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心理學系教授芭芭拉(Barbara Fredrickson)就說:我們應該嘗試帶來喜樂、感激、愛和其他正面感受的活動。 

正面樂觀的習慣確實可以改善健康,然而面對惡劣環境,相信困難會過去,不被擊垮,並懷著勇氣、盼望、忍耐與等待,關鍵在出於確據的信心,唯有這種倚靠的信心,才是喜樂、感恩、謙卑、平安與愛的泉源。

………………..

★反思 

1.按建議去做,現實有什麼困難?如何克服?

(1)錢不夠,就繼續工作

(2)不知要做什麼,就學習新技,去旅行,參加志願者活動

2.不克服有甚麼嚴重後果?

(1)吃喝等死,未來的日子都知道了。

3.為什麼我們可以做得到?

(1)跟志同道合者砥礪。

(2)禱告,尋求聖靈的力量。